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态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微生物生态学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3.5 秒)
海南大学任明迅教授团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化研究团队)近日在Plant and Soil(中科院二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Soi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Bombax ceiba (Malvaceae)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 of rice in a traditional ...
2022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在Nature子刊ISME Journal上发表了解析膳食纤维干预下肠道菌群生态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cological dynamic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response to dietary fiber》。该团队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时序数据,解析膳...
程磊教授实验室围绕如何设计和构建具有可调控性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人工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同生态互作关系的、可调控的微生物实验体系:一方面,通过改造工程菌株,以构建的模块单元为基础,组装具有协同、竞争以及侵害等相互作用关系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利用微分方程组建立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框架,定量描述合成群落的种群动态。其次,基于成功构建的微生...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养分循环的核心过程,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土壤生物、环境因子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三个关键要素,共同决定了碳和养分循环速率。以往针对影响凋落物分解三大要素多开展单一要素研究,而凋落物基质、土壤生物与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对碳和养分释放影响的异同尚不清楚。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人工草地建植是应对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人工干预恢复方式。而这种退化和恢复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选取了四个退化阶段(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和三个恢复阶段(人工建植1、5和10年)的草地,研究发现,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37.4%...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和命脉。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物微生物病害防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地下文化遗迹一旦被挖掘,其中的文物就会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受到生物病害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世界科学家致力于不同的保护措施,成效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更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去系统性的认识文物微生物组。以法国拉斯科洞窟(15000~17000年前的史前...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安韶山团队联合德国哥廷根大学、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单位,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发表题为Initial soil formation by biocrusts: nitrogen demand and clay protection control microbial necromass accrual and recyc...
2021年11月28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一区,IF=7.963)在线发表了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任明迅教授团队(海南大学生物多样性保育团队)论文《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salt produc...
全球内陆淡水盐度普遍正处于上升阶段,这种现象被称为淡水盐碱化综合征。模拟预测,未来淡水盐碱化将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挑战之一。淡水盐碱化会影响饮用水资源和破坏基础设施,如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更易腐蚀和受损;盐碱化会危害淡水生态系统健康,高盐度胁迫导致淡水生物的适合度降低、畸形率增加、死亡率升高。研究表明,大幅度的盐度变化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理和生态。然而,学界较少关注内陆水体中小幅度的盐度变化...
植物内生、根际菌与植物宿主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微生态系统,这些与植物关联的微生物资源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生态学或生物学功能,使得植物内生、根际菌成为发现新颖活性天然分子的重要微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胜雄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内生、根际微生物资源的活性天然产物发现工作,近期取得了系列进展。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尚不清楚氮沉降如何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响应氮沉降的群落构建机制。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周宇光研究组通过对采集自西藏、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冰川黄杆菌菌株的研究,发现一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有助于它们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这一新发现对国际上一直以来普遍认为的视紫红质决定黄杆菌的光促生长机制提出了挑战。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
生物间合作行为的演化机制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难题。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总是青睐于自私的个体,因为自私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最大的繁殖成功率。然而在合作行为中,生物个体通过无私的贡献,增强了其他个体的生存适应性。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吴晓磊、聂勇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演化机制,揭示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合作可能是受个体水平的“自私”权衡驱动,自发演化形成的。
2020年7月27日,Nature旗下微生物生态学顶级期刊The ISME Journal(IF2019 = 9.18)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科学研究所王璋研究员团队题为“Multi-omic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functional signatures of airway microbiom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
2020年4月20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主办的微生物生态学著名期刊《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扬州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以及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 helps to explain the bottom-up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