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考古学相关记录128条 . 查询时间(2.187 秒)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近40年来,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工作,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学术界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黄河、长江全域以及钱塘江、淮河、西辽河流域等广袤大地...
2024年3月28日,我院王传超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 为题发表研究论文,提取和测序了北周武帝的古基因组,并对其进行了面貌复原,这是全球发布的首个中国帝王的古...
近日,我院王传超教授与合作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上连发两篇论文,应用古基因组学和古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藏彝走廊和河西走廊人群迁徙和融合历史。Science Bulletin为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为18.9。
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报告将系统介绍陶瓷、冶金、玉器、生物与农业等领域科技考古的若干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科技考古的发展趋势。
人类对自身的历史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水密切相关。水体面积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以上,是保有人类过往的重要场所。在水下绝不仅仅至有沉船历史遗存,自然因素引起的沧海桑田与人类活动导致地理面貌的改变。水陆变迁,大量建筑、手工业遗址乃至墓地等和人类活动有关的文化遗存被保留在水下。通过考古工作,水下遗址成为了解研究古代社会、传承中华文明的绝佳标本。
2023年11月18日,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聚落·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坊在南校园马丁堂二楼讲学厅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此次工作坊。论坛分为四组,对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多个议题进行了交流。
中华文明探源     中华文明  余西云  考古       2024/9/6
大体从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东中部不同地区开启新石器化过程,形成初级农业技术组合,进入村落社会,以姓族为特色。距今7000年前后,社会权力出现,社会开始分化,姓族社会开始瓦解。距今5500年前后,集约化农业出现,扩大式家庭、私有制出现,城邑、王权、方国出现,标志中国进入早期文明时期。
中国人由何而来?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是否存在?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中,为何独有中国文明具备延续性的特征?中国百年考古学上下求索,致力于破解中国文明起源及独特性的谜题。考古学者从4万年前的北京田园洞人身上发现了古东亚基因。历数万年至今,中国境内的人类在体质基因上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域的延续性,这是我们的文明不断裂的生物学奥秘。史前时代,各个区域的人群创造出了特色各异的文化,犹如满天星...
2023年10月17日,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reveal millet farming-related demic diffusion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to southwest China”的研究论文。Current Biology为中国科...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涌现以及形态学数据的积累,综合利用分子序列和形态性状进行整合的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演化生物学尤其是系统学研究的热点。整合多方面的数据比单独依赖化石信息或分子数据,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统计推断结果,从而对探讨诸多演化生物学问题具有基础重要性。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合理运用整合分析并在模型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是当前领域的难点。
2023年6月25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出资建造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厂区正式开工建造。
甘肃临夏盆地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同时,盆地还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年代学相结合,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在新的年代框架下,哺乳动物演化与盆地构造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
珍珠纹是欧亚大陆北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陶器纹饰。最新发现表明,装饰这种纹饰的最早标本见于中国南部的万年仙人洞遗址早期地层(约距今20,000—18,000年)。大约在距今15,000—13,000年前后出现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从目前所见的材料可以看出,这类纹饰应是起源于东亚地区,继而通过欧亚大陆北部森林草原地带渔猎采集人群的交流网络由东向西传播。此项研究从一...
近日,我校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历史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中科院一区、JCR一区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发表题为“Ancient Genome of Empress Ashina reveals the Northeast Asian origin of Göktürk Khanate...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型文物遗址众多。以科技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文物勘探及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一直是科技工作者们肩负的历史重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