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分离工程”相关记录364条 . 查询时间(1.371 秒)

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地化所研究揭示不同表面对MnOx纳米颗粒结晶生长的耦合诱导效应(图)
纳米 颗粒 结晶 耦合
2025/4/7
纳米矿物指仅以纳米尺寸存在的矿物;矿物纳米颗粒指以纳米尺寸存在,但仍可以更大尺寸存在的矿物颗粒。纳米矿物和矿物纳米颗粒(Nanominerals and mineral nanoparticles, NMMNs)在大气、海洋、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高迁移能力和高表面反应性,对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作用。NMMNs的反应性受物相、尺寸和形貌制约,其微观形成机制受到地球化学、环...

风化壳型稀土矿床(又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全球中重稀土资源的主要来源。在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原生(含)稀土矿物风化释放稀土元素是稀土最终在风化壳中以离子吸附态富集成矿的关键,但各类稀土赋存矿物的溶解行为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尚未明晰。氟碳铈矿在成矿基岩中广泛分布,同时也是三大稀土工业矿物之一。氟碳铈矿等稀土氟碳酸盐矿物通常在半风化层便完全风化,因此认为它们的抗风化能力较弱,是成矿的重要物质来源。然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油水乳液分离领域取得进展(图)
分离 资源 膜材料
2025/2/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1A20300)的资助下,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团队在油水乳液分离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亲水膜/疏水膜狭缝用于油水乳液中的油水同步回收(Janus channel of membranes enables concurrent oil and water recovery from emulsions)”为题,于2024年11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调控手性大分子界面相转变方面取得进展(图)
分子 界面 分离
2025/2/24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2008、22373052)等资助下,南开大学史伟超研究员课题组在调控手性大分子界面相转变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分子手性调节液/液界面相转变(Polymer Chirality Modulates Phase Transitions at Liquid-Liquid Interface)”为标题,发表于《大分子》(Macromolecules)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臭氧污染及其粮食安全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污染 吸收 气候
2025/2/24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2039、42375189)等资助下,中国海洋大学高会旺、高阳团队与哥德堡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个国内外研究单位合作,在全球变暖对我国臭氧污染及粮食安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减缓气候变化和臭氧污染将提高中国粮食安全(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pollution will improve Chinese f...
贵州磷化湿法净化磷酸加速扩能
中国石化 科技进步奖 新能源
2025/1/14
近日从贵州磷化集团传来消息,为持续巩固湿法净化磷酸供应的全球龙头地位,该集团正针对核心产品之一——湿法净化磷酸加速实施新一轮扩能增产计划。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贵州磷化集团湿法净化磷酸年产能将从目前的200万吨扩至270万吨,到2026年将达到300万吨。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福建物构所稀土配位分子笼特异性识别和分离高阶富勒烯异构体取得重要进展(图)
分子 识别 分离
2025/1/11
分子识别是生物体系的重要过程,尤其在酶-底物、抗原-抗体、药物-靶点等特异性键合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85年富勒烯C60的发现开启了三维碳材料研究的新纪元。然而,随着富勒烯碳原子数的增加,其立体和构造异构体种类呈指数级增长。不同富勒烯异构体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显著的异构效应,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光电、催化和生物医学应用。然而,由于富勒烯分子家族独特的球状结构,高阶富勒烯异构体(C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的形成(图)
矿床 金属 结晶
2025/2/28
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iron oxide-apatite deposits),又被称为基鲁纳型铁矿,因1910年被详细描述的瑞典基鲁纳(Kiruna)矿床而得名(是世界最大的铁矿床和描述最详细的矿床之一),另外它还被称为玢岩铁矿,磁铁磷灰石矿床等。这种类型的矿床与岩浆岩(常为中酸性火山岩)有关,从古元古代开始出现,主要保存在造山带中,以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为特征,是铁资源的重要来...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揭示气溶胶吸收性对冬季雾霾有减轻作用(图)
吸收 生态环境 辐射
2025/2/22
不知不觉间,曾经困扰华北平原的冬季雾霾已然减轻许多。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报道,2023年北京重污染天数相比2013年减少50天,全年空气质量评价为“优”,蓝天重回华北人民的日常生活。2024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国辉研究员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气溶胶吸收性对雾霾的减轻作用。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能源所在新型沸石分子筛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图)
分子 合成 结晶材料 能源
2024/12/15
沸石分子筛是一种微孔结晶材料,在化工、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传统沸石分子筛的微孔尺寸小于2纳米,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实现客体分子择型催化和吸附分离的关键,但是这些微小的孔隙同时也限制了其在处理更大尺寸大分子过程中的应用。因此,开发出具有更大孔径尺寸的沸石分子筛一直是该领域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通过酸碱刻蚀等后处理方式,可以将介孔(2-50纳米)或大孔(大于50纳米)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解淀粉芽孢杆菌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树硒吸收研究中获新进展(图)
吸收 代谢 合成
2024/12/26
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抗氧化防御、免疫系统和抗癌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约有5-11亿人口面临硒摄入不足的风险;我国有39-61%居民硒摄入量低于WHO推荐标准。作物中的硒是人类膳食硒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硒生物强化是解决人体缺硒的典型策略。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中国的重要作物,茶叶因其丰富的氨基酸和次级代谢产物而具有独特的口味和较高的健康价值。茶树是一种较为富硒的作物...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开发出可实现高效海水提铀的复合吸附材料(图)
复合 吸附材料 粒子
2024/12/13
2024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吉平团队在海水提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利用精心设计的蜡铸造法和“相转换”过程,制备了具有大孔结构的聚偕胺肟(WMPAO)水凝胶粒子,并将WMPAO包覆进海藻酸-聚丙烯酸(A-PAA)球中,制备了A-PAA@WMPAO复合球材料。该复合球材料可用于海水中铀酰离子的富集分离。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研人员获国际干燥大会青年干燥科学家奖(图)
干燥 科学家奖
2025/1/24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月球 演化 结晶
2024/11/29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12月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rocellarum KREEP Terrane,PKT)的东北部,并成功采回1731 g月壤样品。前人对返回样品的研究推进了对月球年代学、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和岩浆演化机制的认识。斜锆石是月球玄武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广泛用于U-Pb年代学研究;同时,撞击作用可能会导致斜锆石发生形变和相变。因此,斜锆石的研究对于确定岩石的形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