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振动与波”相关记录145条 . 查询时间(1.597 秒)
中国科学院透平叶片高效气膜冷却孔型研究获进展
气膜 耦合 燃气
2024/11/23
透平前进口温度是影响燃气轮机热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燃机技术发展,这一温度已超过高温叶片的耐温极限,需要更高效的冷却技术与之匹配。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尺寸大、毕渥数高,且气膜冷却效率在综合冷效中占比大,这是叶片冷却技术的关键。气膜孔结构直接影响冷却效果,因此创新气膜冷却结构形式、建立高效设计方法成为研究重点。而由于叶片吸力面下游区域不利的流动条件,较难实现气膜的均匀稳定覆盖,亟需发展适用的高效气膜冷...
上海硅酸盐所在纳米化学表征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化学 耦合 分子
2024/10/27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已经成为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最有力工具之一,并且成为开展许多原创性研究的核心手段。SPM技术不仅给原子/分子/纳米尺度结构显微成像、结构操纵、物性测量、功能表征和失效评价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同时也是发展纳米尺度局域空间多物理参量测量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要平台,为研究纳米尺度限域条件下多物理参量及其相互耦合效应提供了重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陷态激子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框架(图)
计算 声子 耦合
2024/11/4
激子-声子耦合作为凝聚态物质中重要的多体相互作用,在激子吸收峰的重整化、声子散射辅助的激子发光等现象中都有体现。当激子-声子相互作用足够强时,激子会拖拽周围的晶格,形成局域的晶格畸变,形成类似于电子或空穴的极化子的一种新量子态——自陷态激子(或称激子极化子)。在实验中,自陷态激子多具有较大的展宽,并在光致发光谱中导致显著的斯托克斯红移。
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提出直接耦合式太阳能高温电解制氢技术并研制出原理样机(t)
耦合 太阳能 高温 电解
2024/10/24
氢能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种制氢方式中,高温电解具有较高的制氢效率,与太阳能结合可以实现氢气的洁净制备,有望成为氢气的主要制备方式。国际上,太阳能与高温电解的耦合方式均为间接耦合,即利用太阳能产生高温蒸汽,进而将高温蒸汽通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以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制取氢气。而这一方式存在设备集成度较低、热能传输损失较大等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李鑫研究团队提出了直接耦合式太阳能高温电...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YFe2Ge2中的平带和重费米子态(图)
电子材料 耦合
2024/11/4
电子平带由于其显著增强的电子关联,在新奇量子态和低能激发的产生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因此,2024年来具有平带特性的材料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何阻挫晶格体系,如魔角石墨烯和Kagome材料等。在非几何阻挫材料中,电子平带的出现则体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基于d电子材料的多轨道特性及其轨道选择性,大家期望在d电子系统中探索平带及其相关的重费米子态行为。例如,铁基超导体由于Fe 3d电子同时具有巡游和...
上海有机所在Lewis酸耦合电子转移(LACET) 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耦合 电子 分子
2024/10/12
1923年,美国化学家Gilbert N. Lewis提出Lewis酸碱概念。Lewis认为酸碱反应是碱提供孤对电子跟酸共享,即双电子作用,酸与碱之间没有电子转移。 2013年,王新平课题组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经典的Lewis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单电子转移现象(图1),即酸与碱反应可以通过单电子作用(J. Am. Chem. Soc. 2013,135,14912)。此后,经典Lewis酸单电子氧化有机...
中科院有机所在Lewis酸耦合电子转移(LACET) 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耦合 电子 合成
2024/10/11
1923年,美国化学家Gilbert N. Lewis提出Lewis酸碱概念。Lewis认为酸碱反应是碱提供孤对电子跟酸共享,即双电子作用,酸与碱之间没有电子转移。 2013年,王新平课题组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经典的Lewis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单电子转移现象(图1),即酸与碱反应可以通过单电子作用(J. Am. Chem. Soc. 2013,135,14912)。此后,经典Lewis酸单电子氧化有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三大洋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耦合 预测 界面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92564、4220602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团队在三大洋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超级厄尔尼诺形成的关键:热带印度洋与大西洋耦合助推效应(Coupling is key for the tropical Indian and Atlantic oceans to boost super El Niño)”...
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层-近地空间耦合是当前日地空间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发生于2022年1月15日剧烈的汤加火山爆发,不仅激发了传遍全球的大气和电离层扰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广泛的海啸,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研究室的李钦增副研究员和徐寄遥研究员等人利用子午工程气辉台网的观测,与新西兰科学院地质核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国家大气中心科学家合作,对此次火山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位移型铁电材料中实现磁场对电极化的调控与大磁电耦合效应(图)
铁电材料 磁场 耦合
2024/9/16
位移型铁电材料(如BaTiO3、PbTiO3等)因其优异的性能在电容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材料的自发电极化往往由非磁性的d0或6s2离子的位移引起,使得外磁场几乎不能调控材料的电极化强度。尽管在少数位移型铁电材料中发现磁性离子直接参与了电极化的形成,但是这些材料大多具有稳定的反铁磁结构,外磁场很难调控磁有序结构以及和磁有序(磁畴)关联的铁电极化(铁电畴)。因此,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翁羽翔团队(SM6组)在光合捕光体系的能量转移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团队应用自行研制的偏振控制二维电子态相干光谱仪,揭示了嗜热蓝藻捕光天线藻蓝蛋白Phycocyanin 620 (PC620) 的共振传能机制。该成果以题为“Incoherent Ultrafast En...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实现低对称光子晶体激子极化激元(图)
纳米 光子晶体 耦合
2024/9/12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光子器件发展的基石。光与物质之间的耦合具有偏振敏感性。而偏振选择性可以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自由度。原子层级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具有室温稳定的激子效应,成为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材料平台。在弱耦合范畴,单层TMD与各向异性人工纳米结构集成可以通过近场耦合实现激子发光增强;在强耦合范畴,当光子与激子之间的相干能量交换速率超过它们自身的衰减速率时,激子与光子的耦合...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太阳光驱动温差发电耦合超级电容器储电研究获系列进展(图)
太阳能 电耦合 资源 集成器件
2024/9/16
2024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资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团队联合云南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韩国嘉泉大学等在太阳能温差发电器耦合超级电容器实现太阳热能向电能转化与存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在圆柱型锂电池服役过程力热表现的尺寸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锂电池 过程 耦合
2024/9/16
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大尺寸全极耳圆柱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成组效率等显著优势,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相比于传统尺寸圆柱电池,大尺寸圆柱电池具有更高的产热量和更严重的电芯形变。作为典型的复杂工程体系,电池的生产设计涉及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科学问题,这使得目前各类大尺寸圆柱电池,仍缺乏多物理场耦合的底层安全设计架构,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与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