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相关记录418条 . 查询时间(2.298 秒)
2024年11月1日,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题为“Dietary nucleic acids promote oral tolerance through innate sensing pathways in mice”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饮食来源的核酸可以在稳态条件下促进小鼠小肠中天然上皮内淋巴细胞(natu...
202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研究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meiotic driver hijacks an epigenetic reader to disrupt mitosis in noncarrier offspring和Structural duality enables a single p...
2024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高华健团队,开发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增强采样方法——Adaptive CVgen,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蛋白质折叠和富勒烯(C60)合成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Adaptive CVgen: Leverag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dvanced Sampling in Protein Folding...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25010)等资助下,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在建立NCA耐水快速开环聚合制备多肽聚合物的标准化方法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N-羧基环内酸酐(NCA)敞口聚合制备多肽聚合物(Open-vessel polymerization of N-carboxyanhydride (NCA) for polypeptide synthesis)”为题,于2024年...
天然异聚体孔道蛋白是由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单体按照特定化学计量比组装形成的具有非对称结构域的一类孔道蛋白。这些结构域内部特定排列的亚基构象共同组成了具有底物立体正交识别能力的限域传感结构。因此,设计异聚体蛋白质纳米孔道传感器,构建其与待测分子的特定立体识别相互作用网络,有望提升现有均聚体蛋白质纳米孔道传感器的空间分辨能力,实现立体异构体的超灵敏单分子电化学测量。然而构建化学计量比、区域选择性及立体构象...
高产优质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培育的重要目标。籽粒淀粉和贮藏蛋白(Seed storage protein, SSP)含量及组成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淀粉含量与粒重紧密相关,而SSP含量和组成决定着面粉的加工品质。但小麦SSP含量(加工品质)往往和淀粉含量(产量)负相关。目前人们虽然对小麦SSP编码基因以及淀粉生物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调控的转录因子已有...
核糖体作为负责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核糖体由核糖体RNA(rRNA)和核糖体蛋白两部分组成,此前对核糖体蛋白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参与个体发育及疾病发生等领域,其与衰老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深入揭示。
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赵丽华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以“Molecular mechanism of prolactin-releasing peptide recognition and signaling via its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为题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PrRPR在内源性多肽PrRP20激活下,分别...
2024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资源利用中心王飞研究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院士和董顺喜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a Covalent Inhibitor of Pro-Caspase-1 Zymogen Blocking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解析了鼠源RIPK1(mRIPK1)蛋白RHIM结构域淀粉样纤维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表征了mRIPK1/mRIPK3复合物纤维结构,及两种蛋白在形成异质纤维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题为“The structure of mouse RIPK1 RHIM-co...
环肽因其刚性骨架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生物活性,以及较强的抗酶解能力,被视为构筑新型生物基材料和药物的理想分子基元。2024年8月26日,过程工程所闫学海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和循环再利用的高熵非共价环肽(HECP)新型玻璃,具有显著的抗结晶性、机械性能和酶耐受性,为新型医疗器件和智能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6日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
2024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单淳敏团队和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贾松涛团队合作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题为“Mrc1 regulates parental histone segregation and heterochromatin inheri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裂殖酵母为模式生物,发现复制体蛋白Mrc1在促进亲代组蛋白H3-H4聚合体向子代DNA链转移和表观...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起始于脑干中一个名为"蓝斑核"的细胞核团,并广泛投射至大脑的其他区域,调节情绪、注意力、记忆、性欲等多种神经活动。此外,NA在背根神经节能够与伤害传入神经元上的α2A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NA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启...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起始于脑干中一个名为“蓝斑核”的细胞核团,并广泛投射至大脑的其他区域,调节情绪、注意力、记忆、性欲等多种神经活动。此外,NA在背根神经节能够与伤害传入神经元上的α2A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NA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启...
2024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在高适应性蚕丝蛋白神经接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基于蚕丝蛋白材料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度组织/器官适配性的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在保留丝蛋白材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利用蚕丝蛋白材料的超收缩特性与键合工艺实现了器件的水触发可控几何重构,进一步实现了器件与目标组织或器官在几何结构与功能上的匹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