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相关记录5188条 . 查询时间(4.498 秒)
湖北十堰发现3亿多年前古植物化石群
古生物化石 湖北十堰 石炭纪
2025/2/13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地区日前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通过对比国内外植物化石组合和对区域地层进行调查核实,地质专家确认这是一个石炭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4亿至3.2亿年。这也是继十堰白垩纪恐龙—恐龙蛋化石群被发现后,在这片区域发现的又一重要古生物化石群落。
新研究发现当前地质时代最大火山爆发事件
火山爆发 日本 南部海岸
2025/2/13
当前地质时代(始于1.17万年前的全新世)最大一次火山爆发发生在约7300年前的日本南部海岸水下。其产生的物质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产生物质的3倍多。

水通过改变地幔岩石物理和化学性质,深刻影响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同时还在地质资源和灾害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及深部样品的稀缺性,目前我们对地幔的实际含水量分布仍所知甚少。由于地幔主要矿物的电阻率对水的存在和含量变化非常敏感,利用大地电磁(MT)等电磁感应测深方法获取的地幔电阻率信息可以为约束其含水量空间分布提供关键约束。在过去,研究者们在利用观测电阻率约束上地幔...

中国科学院研究识别出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新因素(图)
识别 矿床 电池
2025/2/17
锂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当前,约一半以上的锂资源来自伟晶岩型锂矿床。因此,研究这类矿床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伟晶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含有锂矿资源。那么,是何因素导致一部分伟晶岩富锂而其他伟晶岩贫锂?

武汉岩土所环境土界面力学理论研究取得进展(图)
岩土 环境 界面 力学理论
2025/2/19
环境土体展现出组构高度复杂、性态动态多变的显著特征,构建能够精确描述土体力学特性及传输行为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难点。传统理论分别依赖本构模型和达西定律描述特定条件范围土体力学行为及低速渗流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复杂贮存环境下土体剧烈演化性态及非线性流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海洋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薛强研究员团队基于创建的环境土界面力学理论,从决定土体宏观性态的微细观界面力学机制出发...

2025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明道副研究员、徐义刚研究员等学者合作,在辽西九佛堂组年代学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errestri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Early Cretaceou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 calibrated,high-resolution Aptian record from Nor...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小工蕨属植物揭示工蕨类的生活史策略分化(图)
植物 生态系统 地质
2025/2/18
距今4.3亿至3.6亿年前,早期陆地维管植物属种多样性及表型复杂程度急剧增高。这一过程被称为“植物登陆”。“植物登陆”奠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堪比海洋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在此期间,早期维管植物相继演化出一系列关键性状。目前,学术界对早期维管植物生活史策略的探讨甚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迄今最小工蕨属植物揭示工蕨类的生活史策略分化(图)
植物 寒武纪 生态系统
2025/1/16
距今4.3亿-3.6亿年前,早期陆地维管植物属种多样性及表型复杂程度急剧增高,这一过程被称为“植物登陆”。植物登陆奠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意义如同海洋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在此期间,早期维管植物相继演化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状。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早期维管植物生活史策略的探讨甚少。工蕨类是早期维管植物的优势和代表类群,丰富的化石记录使得工蕨类成为探讨早期植物生活史策略的重要材料。

海洋生产力是碳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具有关键影响。然而,南海北部古生产力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尚存争议。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对南海北部古生产力的显著影响,但地球轨道参数在古生产力变化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理解。此外,陆源营养物质通过季风降水和化学风化输入对古生产力的贡献也可能被低估。

化石花粉记录对于重建过去的植物种类、植被和生物地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整个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孢粉学数据的分类学分辨率的提高,特别是在花粉多样性高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其中,花粉数据库的发展和系统孢粉学的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对过去花粉多样性、植被历史和分布变迁的理解,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岭种子植物名录》正式出版(图)
种子 植物 地质
2025/1/11
2025年1月5日,由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李世晋、罗世孝及广东省林业局梁晓东主编的《南岭种子植物名录》,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南岭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更是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南岭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绿洲”和物种“博物馆”,是地质、生态与人文的“多重宝库”,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地区。自创始人陈焕镛院士开始,中国科学院华...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微波散射计观测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空间 观测 机理 遥感
2025/1/14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徐星欧副研究员与荷兰皇家气象局Ad Stoffelen研究员合作,在微波散射计高精度风场测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当前影响因子:16.2)。

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是大洋温盐环流的重要一环,可以调节大洋经向热量、碳以及营养元素的再分配,影响着局部甚至全球气候和生产力模式。尽管变化的确切时间节点及程度还存在争议,但2024年来模型模拟和记录研究都显示AMOC在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减弱的趋势,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在1970年代以来迅速减弱。由于缺少大洋内部水团的变化记录,中低纬度海洋内部水团对于AMOC变化的响应还存在未知。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南海所科研团队研究揭示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图)
地质 环境 沉积 岩古
2025/1/11
2024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谈晓冬研究员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李亚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ics(《大地构造学》)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王子豪为论文第一作者,谈晓冬和李亚林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