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记录652条 . 查询时间(1.922 秒)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杨元合研究组综述高寒草地碳循环对增温的响应机制(图)
循环 生态系统 气候
2024/11/28
气候变暖会显著影响植物碳吸收、土壤碳排放等碳循环关键过程,进而会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寒草地约占其面积的70%。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气温平均增幅约为全球平均值的2倍。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塑造了高寒草地“气温低、土壤碳储量大”等特征,使其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敏感。为揭示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碳循环特征的影响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所植被结构与功能研究组揭示叶片暗呼吸与性状和高光谱特征的关联机制(图)
结构 光谱 森林 生态系统
2024/11/28
叶片暗呼吸,即非光呼吸线粒体CO2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物圈模型中,它常通过叶片性状(例如最大羧化能力、比叶质量、氮和磷浓度)来模拟。然而,这些关系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有效性仍有待评估。此外,传统的暗呼吸测量方法费时费钱费力,极大地限制了对叶暗呼吸的大规模调查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解。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快速且准确的表征暗呼吸变异性的替代方法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探究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驱动因素方面取得进展(图)
土壤 农业 生态系统
2024/11/29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但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正在破坏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和养分下降。玉米秸秆还田能通过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来提高土壤质量。然而,不合理的秸秆还田深度可能会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加速碳矿化过程。因此,探索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物种演替(图)
气候 分析 生态系统
2024/11/23
高山树线是直立乔木连续分布的海拔上限,受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强烈,因此对变暖响应十分敏感,是研究物种演替的生态过渡带。自201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在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的部分区域考察发现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共存的混交林树线,为探讨变暖背景下的森林群落演替进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平台。
中国科学院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的协同与权衡机制研究获进展(图)
土壤有机碳 生态系统 观测
2024/11/2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碳泵-矿物碳泵协同/权衡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2024年11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Lithological controls on soil aggregates and minerals regulate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and necromass stability为题,...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最大的碳通量,理解GPP的水分响应是准确预测气候变化-碳循环反馈关系的关键。目前的地球系统模型通常基于土壤水分的经验函数(β)来表征GPP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因为土壤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β取值范围为0到1,β = 1表示无土壤水分胁迫下的最大光合速率。然而,近期的观测研究发现土壤水分过高也会对GPP产生抑制作用。这说...
冠层物候调控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交换过程,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诊断指纹”。表征冠层物候的参数可以归纳为“结构(绿度)物候”和“功能物候”两大类。基于多种植被指数的“结构物候”难以准确反映植被光合和蒸腾等生理过程,基于生产力(如GPP、NEE)的“功能物候”仅考虑了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生态系统的“水”和“碳”过程在物候动态上是否一致尚不清楚。将水文过程纳入植被物候方法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碳水循环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然而,青藏高原高寒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初级生产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高寒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共生网络复杂性与土壤多功能性之间关系仍缺乏系统了解。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课题组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周伟奇 城市 生态系统
2024/11/2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伟奇课题组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A scaling law for predicting urban trees canopy cooling efficiency”为题在线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一极端事件或单一地区的定量评估工作,缺乏对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对陆地生态系统吸碳与排碳等环节,以及高温极端条件下水热条件转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的全面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多因素管理缓解城市生态系统供需与公平困境(图)
管理 城市生态系统 经济
2024/11/13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功能,还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全球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素的复杂多维性、供需空间异质性、供需满足与空间公平的权衡、多尺度生态问题差异,以及城市生态管理策略的差异化等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解析全新世以来地形对东北地区泥炭沼泽形成的影响(图)
解析 生态系统
2024/11/7
泥炭沼泽作为千年尺度碳汇效率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抵消人为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泥炭沼泽的形成意味着在局地尺度大气中CO2开始被吸收到土壤碳库中并以泥炭形式长期保存。受全球温度变化影响,全球泥炭地大规模形成时间为全新世早期和中期,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的中高纬度地区。然而,与全球泥炭地大规模形成时间不同,我国东北地区泥炭沼泽大规模形成时间集中在全新世中期和晚期,滞后于全球同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镇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取得进展(图)
空间 生态系统 评估
2024/11/10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袁丰研究员研究组在SSCI城市研究领域顶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valuating objective and perceived ecosystem service in urban context: An indirect method based on housing market的研究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发表中肋骨条藻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图)
基因 生态系统 水产养殖
2024/11/8
2024年1月1日,藻类学期刊Algal Research刊发海洋所在硅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这是在成功构建海洋优势浮游植物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后完成的第三个骨条藻属物种的参考基因组。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提出温带森林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共存的新机制(图)
森林 生态系统
2024/11/8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超过80%的树种与菌根真菌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最常见的两种菌根类型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其中,AM树种种类丰富(>70%的树种),但多属于稀有种或非优势种;相反,EM树种种类很少(~4%的树种),包含松科、壳斗科、龙脑香科等建群树种。AM和EM树种在温带地区均有广泛分布,AM-EM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