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中国古文字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古文字相关记录294条 . 查询时间(2.015 秒)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收录的《鲍叔牙与隰朋之谏》5-6号简,有如下一段文字(释文用通行字写出):
清华简《保训》笔札     清华简  保训       2009/9/22
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八年十二月)收录有题为《凡物流形》一篇文献,且有甲、乙两本。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在仰韶,马家窑,大汶口,良渚,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存中,都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等物上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否文字尙有争议。被有些学者认为属于夏代的、数量不多的所谓文字,其性质也是不明确的。已发现的商代前期的文字,为数很少,还不足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数据。所以在能反映当时文字面貌的可靠的古汉字资料里,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属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
商周金文习见一个研究者一般释为“ ”的字,殷墟甲骨文中也颇为多见。[1]此字最繁之形可严格隶定作 “ ”,其声符部分 “ ”也曾单独出现。[2]“ ”字的省变之形很多,隶定下来有“ ”、“ ”、“ ”、“ ”、“ ”和“ ”多种异体,其中的“丬”又或讹作“凡”形,“肉”或讹作“舟”形等。下面分别举出一些代表形体。
下面再来看进一步将 “ ”、“ ”一系字与 “ ”一系字联系起来的两个中间环节。 将前举“ ”、“ ”和“ ”诸形结合起来看,可以合理推测其最繁的完整形体应当作“ ”。而在1981年陕西长安县沣东花园村墓葬(M15)出土的西周前期金文中,正有 “ ”字,作如下之形:
约在两年多以前,我将自己对 “ ”、“ ”等字改释为“肆”的意见提出,向裘锡圭先生请教。裘先生指示我,“ ”当与甲骨金文 “ / ”、“ ”和跟“ ”有关诸字联系起来考虑。按此提示考察有关资料后,我认为裘先生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下面就分别叙述。先说金文中的“叠”、“ ”和“ ”诸字,其形如下: 叔山父簋“叠”(7.3797~3801) 齐萦姬盘 “ ”(16.10147) 、 苏甫...
琱生三器新释(上)     琱生三器  解释       2009/9/22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琱生三器新释》。实际上我的这些意见还不成熟,文章也没有写出来,里面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有机会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我把我想到的问题汇报一下,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琱生三器新释(中)      琱生三器  解释       2009/9/22
在甲骨文中就常见。过去常解释为“致”。其实这个“ ”应该解释为“贻”或“诒”——这两个字都是“送”的意思。《诗•天保》“诒尔多福”,毛传:“诒,遗也。”《诗 •静女》“贻我彤管”,释文:“贻,遗也。一本作诒。”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言部》“诒,假借为遗。”非是。诒、贻,之部;遗,微部。
琱生三器新释(下)      琱生三器  解释       2009/9/22
琱生簋前段铭文中没有解决的就是 ,又写作 。这个字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是孙诒让的,他认为是㿙字之省,读为服。《诗 •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不醉而怒曰奰。从字形上看,不大可信。但读为“服”是他的优点。
释“尌”     解释         2009/9/22
殷虚甲骨卜辞中有从“又”从“木”之字,作 等形(以下隶定为“权”[1])。此字不甚常见,较完整之辞例为笔者所知者仅下引二辞:
殷墟卜辞中常见用为动词的“奠”字。有些“奠”字用“置祭”的本义,多数“奠”字的意义已由对祭品或其它东西的放置引申为对人的安置。根据与后一种“奠”字有关的卜辞可以知道:商王往往将被商人战败的国族或其它臣服国族的一部或全部,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内。这种人便称为“奠”,奠置他们的地方也可以称奠。奠的分布是分散的,并不存在一个围绕在商都四周的、主要用来安置被奠者的地带。被奠者一般居于鄙野,其居邑没有可资防...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在2003年 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姚萱女士对花东释文进行了全面地校读,辨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和疏漏之处。本文分辞序、漏摹漏释和误摹误释三个部分对姚本释文进行了校议,并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说花东卜辞的“厚”     花东卜辞  “厚”       2009/9/22
《说文·△部》:“厚,山陵之厚也。 从△从厂。”唐兰先生按:“厚”字当是从石省,△声。 [1]故上揭字形“△”读如“厚”,在花东卜辞中通“玗”。“厚”在匣纽侯部,“玗”在匣纽鱼部,二者声同韵近。
甲桥刻辞多是记录龟甲来源的一类记事刻辞。在这类刻辞中常用的动词有入、以、来、取、乞、示等。此外,也有用 的几例,胡厚宣先生在《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一文曾举有下面两例[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