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医学史”相关记录727条 . 查询时间(1.953 秒)
抗战胜利后DDT在中国的应用
抗战胜利 DDT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2024/4/7
20世纪30年代,DDT强大的杀虫功效被发现。抗战胜利后,DDT进入中国,在防疫和农业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和各大城市卫生部门的主导下,DDT被用于卫生防疫,一些地方当局在农业灾情严重时也曾使用过少量DDT,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DDT主要依靠进口,量少价高,且用法相对复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解放后,DDT一度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农药之一,但其危...
抗战时期北碚钩虫病的调查与防治(1940—1945)
抗战时期 北碚 钩虫病
2024/4/8
钩虫病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寄生虫病,川东北碚钩虫病的防治开全川之先。1939年国立江苏医学院内迁至川东北碚,洪式闾等人通过粪便检查与实验研究确诊地方怪病“水积病”实乃钩虫病,随即与北碚行政当局合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工作。国立江苏医学院洪式闾等人主导的钩虫病防治工作一方面协助了地方政府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引导民众改变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发现新虫种,助推中国寄生虫病学学科知识的发展。...
在医学与社会中发现人的声音——《伤寒玛丽》对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启益
《伤寒玛丽》 医疗社会史 玛丽·梅伦
2024/1/30
玛丽·梅伦是北美在20世纪初发现的第一位“健康的伤寒病菌携带者”,其故事在美国被大众所熟知,“伤寒玛丽”一词被用于指称携带病毒并对周围构成潜在威胁的人而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在20世纪末艾滋病流行,医学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兴起的背景下,美国医学史家朱迪斯·W.莱维特重新书写“伤寒玛丽”故事。《伤寒玛丽》围绕玛丽被发现、追踪和长期隔离的过程而展开,从科学、政治、法律、社会认知、媒体、玛丽个人等不同角度呈...
洗手与日常防疫:近代中国防疫观念和行为的演进
洗手 日常防疫 防疫观念
2024/4/8
19世纪晚期,医学细菌学与消毒观念的确立使得手与疫病的关系被重新审视,洗手行为逐渐成为医疗程序的重要一环。20世纪以后,“病从口入”的内涵从传统饮食与养生论述,向病菌及其传染途径的科学阐释转变,手即为病从口入的关键媒介。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传染广泛存在,洗手以杀灭病菌逐渐成为新式的个体防疫之道,亦构成现代国家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卫生、家庭卫生皆为洗手习惯养成的重要场域。
20世纪60年代传染性肝炎疫情防治的历史考察——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传染性肝炎 郑州市 疫情防治
2024/4/2
1950年代末传染性肝炎在中国开始大规模爆发,发病人数显著增加。20世纪60年代,传染性肝炎成为郑州市三大多发性急性传染病之一,病程长,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并影响了劳动生产。党和政府秉承对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关怀,积极领导各条医疗卫生战线从容应对。根据郑州市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了实地调查、宣传教育、切断传染途径、药品研发、提供福利保障等措施,切实维护了患者与医务工作人员的...
20世纪上半期,日本的药学家依托殖民扩张,在“汉药研究”名目下对中国大陆药物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最初,“满铁中央试验所”为掠夺中国东北资源而研究当地的药用植物。之后,“满洲医科大学”将汉药研究制度化,建立了“中国医学研究室”。20世纪30年代,日本药物学家借助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将“汉药研究”推向中国南部乃至海外地区。
医学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瘟疫遗存考察
医学考古学 古代瘟疫 哈民忙哈遗址 庙子沟遗址
2024/4/9
哈民忙哈遗址和庙子沟遗址是考古发现古代瘟疫遗存的典型案例。已有研究从人体的死亡年龄段较年轻、死亡率较高、人骨堆积杂乱及房址内日常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保存状况良好等方面判断,两处遗址的居民多属于非正常死亡,应为瘟疫的爆发而造成的。而从医学考古学的视角对相关遗存再作解读,发现在史前时期为应对肆虐的瘟疫,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隔离区设置;人们采取以掩埋、火燎和置尸于房址窖穴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为主的方式,对瘟疫遗...
1918年大流感在华传播路径、范围和程度新探
1918年 大流感 传播路径
2024/4/9
中国是1918年大流感的主要受灾国,但史学界对中国疫情的研究非常薄弱。既有关于中国疫情的研究,所依据资料均较单一,不能反映疫情全貌,且存在明显误判。故需要结合当时中外报道、医官报告、海关史料、日记、地方志等材料,重建疫情在华传播图景。整体上,中国经历春秋季两波流感疫情,其传播路径主要依赖铁路、航道和驿道系统,京津、沪汉等重要城市是疫情向全国扩散的中心,而其他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则是疫情在本区域内的扩...
古代埃及的瘟疫与瘟疫叙事
瘟疫 古代埃及 医学纸草
2022/7/15
瘟疫作为烈性传染病,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灾难之一。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埃及,亦曾饱受瘟疫折磨。对古代埃及瘟疫现象较为明确的记载出自医学纸草文献,目前留存于世的此类文献大都发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断代范围集中于公元前两千纪,部分纸草的底本可能产生于公元前三千纪甚至更早。有些文本虽然指明该文献是在古王国某国王在位时期即已存在,但有可能只是后世书吏为营造权威性而假托,这是诸多古代文明文献传...
《剑桥医学史》(图)
剑桥 医学史 罗伊• 波特
2023/3/29
“今天,医学在成功地完成它的使命后,却在胜利中迷茫了。”从古希腊时期医学的理性发端,到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推动的医学科学化,再到近两百年细胞学、细菌学、免疫学、心理分析等等重大进展,医学的进步毋庸置疑。从起初的疾病观之争、性别污名,到20世纪沦为战争工具,再到如今的技术化取向、卫生资源分配问题,医学也从未远离争议与危机。
19世纪以前北美精英专业医生的专业化诉求
19世纪 北美医生 专业化诉求
2024/4/10
长期以来学术界聚焦于19世纪末期以降的北美医学专业化进程,在此之前的医学专业化趋势被忽略。事实上,北美医学专业化的趋势肇端于17—18世纪。19世纪以前的北美精英专业医生,主要包括少数来自欧洲的内科医生、在欧洲接受医学教育后返回北美行医的精英专业医生、北美本土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以及少量接受学徒制培训却在北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医生。他们拥有提升医学专业化的诉求,积极推动建立医院、医学院和医学会,规...
疟疾在18世纪成为欧洲向热带扩张的关键制约因素。源于欧洲在17世纪开启的殖民药用植物学勘探浪潮,生长于南美洲的金鸡纳在1630年首次被发现。围绕金鸡纳树皮是否具有抗“热病”效果,欧洲医学界展开了争论,直到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树皮分离出奎宁后,金鸡纳的抗疟作用才在西医传统权威中树立牢固地位。欧洲列强对金鸡纳的争夺导致南美洲森林资源的枯竭。19世纪中叶,欧洲将金鸡纳移植到热带殖民地,以荷属东印度为代...
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
庚戌鼠疫 中国近代防疫体系 烈性肺鼠疫
2024/1/24
1910年为旧历庚戌年,在中国北部地区发生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烈性肺鼠疫。此次鼠疫疫源地为俄国远东地区,后传至中国满洲里。染疫之人通过乘坐火车及其他交通工具将鼠疫带到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鼠疫扩散源,发展为沿铁路线和交通要道向四周传播扩散的态势。庚戌鼠疫不仅肆虐整个东北地区,还波及直隶、山东,直至次年4月初才被彻底肃清。疫情造成6万余人死亡,影响巨大。
《新刊明医杂著》(图)
新刊 明医 杂著
2021/3/12
《新刊明医杂著》,二卷。明王纶撰,薛已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刘氏乔山堂刻本。半页11行,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双鱼尾。版框19cm×12.8cm。1册1函。此书无序跋、凡例及目录。正文钤有“星悟海外访得秘笈”、“杨守敬”、“小岛氏图书记”诸印。卷末有莲座碑形牌记,上刊“万历癸卯年孟月刘乔山堂刊”。“癸卯”为明万历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