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史 >>> 中国新闻事业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相关记录114条 . 查询时间(2.172 秒)
中国新闻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产物,兼具中国性与世界性,同时又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中介,不断表达和重构着中国性与世界性。本文通过考察新华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历史,发现中国性呈现为中国新闻的主体性建构,交织着抗衡、比较和沟通的主体性偏向与转向。在万物互联的技术世界,中国新闻的主体性需要转向追求沟通、理解与包容的主体性,在沟通世界的过程中既表现共在共享、关系理性的“中国性”,又立于多元交往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对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网络建设及信息化工程的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坎坷历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领先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网信思想对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
1935至1936年,杭州“全国报纸展览会”、上海“世界报纸展览会”与汉口“全国新闻纸杂志暨儿童读物展览会”相继举行。作为政治传播的一种形式,报纸展览会在官方持续介入之下,党化色彩日渐浓厚,成为了施展政治规训与民族主义教化的空间和载体。一方面形塑着民众的革命记忆与政治认同,确认和巩固了国民党执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深化了民众的国难意识,提升了民族自信力,并动员他们投身民族国家的拯救与复兴。这对于20...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社会地位之转变,学界一般多注意其办刊宗旨变化下的内容重构与读者群体的下沉,似乎这一过程是来自新世界西式报刊之“新知”,在落地“旧世界”大清国时的“自然发生”。实际上,“新知”要导入“旧世界”,原有的交通与物流系统默默承担了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中国教会新报》发行网络的考察,发现早期《中国教会新报》受限于宗教传播网络的发行局限,其覆盖仅止于上海周边...
新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历经曲折探索(1949-1976)、恢复开拓(1977-1999)、创新深化(2000-至今)等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回顾历史,新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取得全方位发展成就: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实现代际交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教材建设成果丰硕;教学设施和行业组织逐渐成为学科发展重要支撑;教育改革坚持加强学科制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
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中国新闻传播史整体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曲折前行、恢复开拓、反思创新、繁荣发展等四个阶段;研究成绩不小,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展望未来,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应立足于新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紧跟新时代,加强思想理论指导,增强宏观历史思维和责任感,推进史料文献的系统整理工作,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文考察了东周末年春秋时期诸侯封国《春秋》产生动因、名称来源、内容属性、“《春秋》人”的职业秉性及《春秋》发挥社会功能的途径等方面特征后,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封国《春秋》已经具有新闻媒介的主要属性,并因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而成为中国古代地方新闻媒介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认识,也可说是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理论原创不足、史料发掘不够等诸多严重问题,导致这一领域研究“后见之明”“结果预设”“刻板印象”等现象频频出现。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当务之急是要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出版史料的深度挖掘,促成该研究领域的“去熟悉化”。
在梳理晚清重臣郭嵩焘的日记、文集和相关书信的基础上,结合其与《申报》的一段名誉诉讼案,意在揭示郭嵩焘对近代新闻纸进入中国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开明士大夫的典型代表,郭嵩焘因其自身独特的政治遭际,特别是担任驻英法两国大使期间的所见所闻,使得当时以报刊为代表的新媒介,逐渐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方式乃至思考方式、生活方式,进而使得其培养出了超出同时代士大夫们的新闻认知:他意识到了新闻纸可以弥补传统...
在历史悠久的书写文化传承中,中国文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书写方式与书写标准,并且以某种观念的形式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处。而进入报刊时代,报章写作在迎来社会影响的同时,却抛弃了传统写作的评价标准。这对自古重视书写、强调以文立身的中国文人冲击既深且巨。可见,报刊媒介对晚清文人书写的影响,绝不仅仅意味着一场文章书写的革命,它更标志着社会知识转型与中国文人的价值信仰的革命。本文将就报刊媒介影响下的书写转型与文人...
自1929至2019年的90年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上经历了奠基与初步发展、新中国与新发展、改革开放与大发展三大阶段,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方面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复旦大学的新闻教育,自1924年该校国文部创设“新闻学讲座”开始起步,1925年8月25日在上海《申报》刊出《复旦大学新设新闻学系招生》广告,1929年9月正式成立新闻学系,...
“公报”起源于西方,脱胎于手抄新闻。它经历了从“公开”之报到“公办”之报的过程,一度成为现代报刊的泛称。19世纪的中国,“公”的观念开始流行,当时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中重视“公意、公开、公共”等价值追求,为了区别邸报“私”的性质,知识精英用“公报”一词来对译西式新报,报人们也用“公报”命名新创办的报刊。本文梳理了公报从清末以来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名称在官报、政报和公报之间的演变过程,并总结了当代公报...
年鉴因其逐年编写的特点,能够有效呈现事物发展的变化,它是记录时代脉动的重要资料。《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是当代中国唯一一部由全国新闻专业院校新闻教育从业者参与撰写的专业性年鉴。该年鉴在密切关注新闻教育现实的同时,重视其对历史的回顾功能,通过年鉴编纂聚集了一批热心于新闻教育专家学者,他们将新闻教育的感悟,融入到年鉴编纂工作中,通过资料与数据的呈现、分析,展现当年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学界研究新闻...
在晚清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清政府开始创办官报或支持商办报刊,宣传新政,引导舆论。在“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促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直隶省官方喉舌《北洋官报》大量报道国外的新知识、新思想、新道理,意在增长官员的学识,完善官员的知识结构,从中汲取各种有益的养料,用以改良中国的治国方略。《北洋官报》的创办使政府官员眼界大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官员的现代化。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观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高度统一,无法分离。在历史观与方法论方面,包括新闻史在内的历史研究者们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站位偏差、“情感”干扰、舍本逐末、学术猎奇等。秉持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与方法论,则需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