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城市社会学”相关记录194条 . 查询时间(1.937 秒)
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成现有研究人员五名,其中副研究员两人,助理研究员三人。该研究室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与稳定”智库型研究团队。
旧城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于转变城市发展新方式、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贯彻城市发展新理念、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旧城改造的需求也在不断强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的正常运转及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加快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下世界各国和各大中型城市的共同战略选择。从风险评估、设施完善、预警预报、应急保障等方面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有效提高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重要策...
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成现有研究人员五名,其中副研究员两人,助理研究员三人。该研究室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与稳定”智库型研究团队。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众多居民的“集体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其容貌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体验和质量。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社区的容貌品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清晰的描述,面向未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包容共享的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涵盖了空间正义、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等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是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深刻把握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从转变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搭建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89%;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2%。城市是各种资源和要素最集中的地方,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承载地,呈现高密集性、高集聚性、高流动性等特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城市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发展和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城市蓝皮书课题组在《国际城市蓝皮书(2023)》中提出,国际城市发展长期依托的枢纽和创新两大功能维度延伸的交汇点,成为后疫情阶段城市发展转型的新赛道。同时,国际城市在追求“强大”与“效率”的传统路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功能维度。
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使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发生了深刻演变,同时也带来了长距离通勤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报告显示,2021年,在调查选取的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承受单程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数超过1400万。改善通勤体验正在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结束,生产生活各项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城市往日的忙碌和烟火气又回来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川流不息的车辆,城市的中心再次人头攒动,穿梭往来的地铁与公交线路,交织出城市人群生活与工作图景的连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022年9月6日,上海市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举行,时任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加快形成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面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理顺转换机制,提升防范应对“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能力,让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成为各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治道变革的紧迫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