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记录784条 . 查询时间(4.058 秒)
传统上傣族创世史诗与祭祀寨神勐神和寨心石等仪式紧密结合,但是这些仪式活动通常受限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且具有一定的排外性“。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傣族世史诗·《捧尚罗》”在西双版纳录制视频,原计划获得史诗学意义上的“仪式中的演述”资料,但基于具体情况只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改为“录音棚”式的演唱视频。此外,也录制了一个完整的上新房仪式及仪式中的章哈演唱,作为史诗演述与传承的背景资料。在完成课题的过...
研究纳西学的国内外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纳西族的东巴教与藏族的苯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苯教对东巴教的影响涉及宗教宇宙观、神灵体系、祭祀仪轨、宗教法器等多方面,从文章所讨论的个案来分析,苯教的章格神、威尔玛神分别为东巴教多格神、优玛神的原型,在苯教文献和纳西东巴经典中蝙蝠都是巧言善辩者,扮演沟通神与人之间的使者和证人的角色,而猴子被认为是污秽之物,但是,在宗教仪式中猴子又充当人类的替身,苯教文献中的...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条例(2024年2月27日修订)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 评奖条例
2024/3/7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风景不仅仅指自然界人文风景本身,而且在此基础上还附有浓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属性。饶雨亭在小说的开篇就以大学生村官的视角来叙述一个没有传说的地方一一摩兰。作家借助村官的视角把整个摩兰的自然风原、地理位置以及人物关系作了全面地叙述。这是作家以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感知全景式地再现了西南边疆彝族生活的苦难历程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写彝族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从这种生存环境中去挖掘、捕捉和表现...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出创伤记忆的特殊功能 揭示出特殊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说,创伤记忆既是人类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学仅述的重要文化咨源。作家的主体精抽、想象与愿受 都以记亿的形式在储在生命的旅程中形成个体性的记忆。同时,记忆也渗透着个体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继而传达出作家对生命本……
新时期乡村文学心理叙事受制于新的文化语境。一些作家通过乡村心理叙事文本,表现了对消费主义盛行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复杂心态:农民的恋土情结日渐淡测反而促成了乡村叙事对城镇化进程的批判性反思:身处底层的写作老和体制内作家共同营构了更接近经典现实主义风格的乡村心理图量:受市场文化冲击的众多文学期刊在应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过程中 为多村文学心理叙事提供了展示平台,并通过选题策划等方式,参与建构了颇具”人民”色彩的...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掘人物内在生存欲望和心理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地把握住了乡村农民生存的精神特质。"我们的真实生活经历不仅仅是对乡村和城市的最独特形式的经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记忆书写,体现了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思想和哲学角度切入,更能够体察作家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价值判断。作家以深切的现实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去追寻中国民族文化心理、人的生存方式以及精神世界,从而使得小说获得了实质性的艺术突破与创新。但是过分夸大作家的思想意识和剧烈思辨,或者悼逆历史的主体认知,也会导致小说的抽象化、平面化,进而丧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正>作为一个在西南地区持续写作小说的仡佬族作家,王华从不为自己的创作担忧,也不为自己的创作没有被学术界广泛关注而灰心丧气。近十年来,王华创作了多部中长篇小说,一部小说集。大多在《当代》、《民文学》、《民族文学》、《山花》、《小说选刊》……
仡佬族作家新世纪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关注。在十来年的小说创作中,仡佬族作家凭着对生命本真意识的有力把握,在文学艺术的形塑中尽力回归历史本源,汲取民间艺术营养,运用充满诗性的地域性语言书写人性的光辉,寻找一种独立自治的内省空间。仡佬族作家所取得的实绩标示着他们潜在的创作实力,同时,他们还须有一种超越的精神。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解放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武陵山区当代文学取得长足发展,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持征。本文通过代表性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分析,认为本土的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神秘文化与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紧密关联 并在文学源流上表现出新的特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拓荒半壁江山──贾芝民族文学论集》(图)
贾芝 少数民族文学 民间文学
2024/4/16
本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之一。“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是贾芝提出来的,也是他坚持实践了50多年的工作宗旨。贾芝的民族民间文学情结,是从延安时代开始的。解放后,他从事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工作,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有了更广泛深刻的接触。一开始他就发现,少数民族文学有如半壁江山奇峰突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欣喜之余,开始了拓荒、征稿、组织采录、翻译、发表、出版和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图)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史 少数民族
2024/4/16
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确定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组织工作。1979年,这项工作被重拾起来。此书即是相关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辑组编辑、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星主编,民间文学室研究人员参加,编辑组成员有毛星、仁钦道尔吉、刘魁立、祁连休、肖莉、丁守璞、贺学君;其中刘魁立担任新疆、...
“木头人的故事”为古印度经典作品之一,随着藏传佛教的北传,广泛传播于蒙古地区。此经典有三种不同的故事集,分别为《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与《伯格尔米基德汗的故事》。“木头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来源等问题一直未获确解。据此经典诸多文本与相关文献,可推知“木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印度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