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民族心理学”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4.312 秒)
在应对新冠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特定场景下,各民族紧密团结,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之情感凝聚、价值理念强化、行动的集中践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抗击疫情人民战争的重大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情感基础、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政策制度基础,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文化互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中铸牢,体现了中国国家建构和治理的有...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治理行动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攻坚克难的重要因素,其蕴含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逻辑及价值,是考察、验证我国国家能力、国家治理水平、社会团结、民族团结的重要指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为核心建立的具有“立体同心圆”特点的社...
2020年民族心理学研究概览
民族语言心理 2020年 概览 民族情绪心理
2021/5/20
回顾2020年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可概括为一句话: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冠病毒肆虐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挑战,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各族人民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为民族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得民族心理学研究在2020年有了较快发展,并呈现出诸多新的研究主题。
通过梳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生产脉络,发现目前学界已经完成了元概念引入、主体概念生成、内部结构要素整合等理论建构过程,理顺了理论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了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实践路径的理论拓展。同时,对该理论的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认为未来的研究进路应从四个视角展开:一是基于效果评估和意见反馈的社会学视角,二是基于个体与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学视角,三是基于文化传...
采用情境实验法和故事补全任务, 考察双向偏见引发冲突情境下的自我归类对景颇族、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结果表明, 作为冲突事件的当事者, 景颇族学生和傣族学生觉察到的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及促使不信任等民族社会化信息存在差异; 景颇族、傣族和汉族学生的自我归类存在差异; 自我归类对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与报告权威等信息的觉察的影响亦存在民族差异。在双向偏见冲突情境下, 三族学生的自我归...
“相对衰落”:触及民族意识“内核”
相对衰落 民族意识
2012/9/4
“这个国家在审视外部世界时,带着某种沮丧的超然。”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认为,日本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平衡之道。“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它的态度是一种紧张的顺从。甚至在面对韩国时,日本都有一丝艳羡之情,这个昔日殖民地的工业发展正迅速赶超日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韩国社会也更为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改变。”
从万物有灵看苗族建筑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苗族 建筑 环境伦理
2012/11/21
苗族基于平等思想上的万物有灵观念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并成为其环境伦理的认识论前提,因此,在建筑活动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时候,他们以协商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乌兰夫民族工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乌兰夫 民族工作思想 形成和发展
2012/9/14
乌兰夫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作思想,并在实际领导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丰富了内容,为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是一个文明古老的民族,她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包含了一整套别具特点的荣辱观。而荣辱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该民族的兴衰成败。正确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彝族有许多优良的荣辱观。彝族认为,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知道光荣与耻辱,动物则不知道光荣与耻辱。”所以彝族从幼儿时就开始进行荣辱观的教育,使每一个彝人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从而树立正...
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
周易 民族 审美心理
2008/6/25
审美心理从广义讲是一种审美意识,就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而民族的审美心理则是积淀在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对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其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作初步探讨。
一、阴阳之美
“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维度
人格维度
2008/1/18
这是一组介绍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也许,在开始时你需要有点耐心,但只要你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这是大家都有的感觉。但中国人和西方人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记者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看到他们对中国人的描述;也可以从中国人写的书中看到对西方人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大多是感性的, 与个人的直接经验有关。今天发表的这组文章,则是中国心理学家运...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2008/1/18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迪者,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
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民族文化
2008/1/18
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
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呈现往往是与其他基本观念纠结在一起的,本文由此角度切入,系统清理、分析了"和合"观念与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爱有等差观念、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宗法等级观念、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夷夏之防观念的互动关系,指出要重视考察"和合"观念与其他基本观念的相关性,才能早日迎来一个和合文化的新世纪。
论华人的关系主义:理论的建构与方法论的考量
方法论
2008/1/18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作者过去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分析为基础,整合以往学者对华人社会中之关系所作的相关研究,发展出一套华人关系主义的理论,做为未来在华人社会中从事本土心理学研究之指引。以建构实在论(constructive realism)的方法论作为基础(Wallner, 1993),华人关系主义所主张的研究策略是在社会学的层次上建构出有关华人文化中人际关系之理想安排的理论模式或深层结构的「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