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社会学史”相关记录117条 . 查询时间(4.497 秒)
吉林大学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是吉林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落实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于2012年5月成立的吉林大学非实体研究机构,挂靠文学院。
南开大学李治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明前期江南政策与社会发展脉络”(项目批准号为:12AZS006),最终成果为专著《元代浙西士人与社会研究》、专著《明代东南边海军事制度研究》及论文集《元明江南政治生态与社会发展》。课题组成员有:王晓欣、申万里、向珊、周鑫、王秀丽、牛传彪、展龙、曹循、肖立军、薛磊、武波。
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时,历史视角具有基础意义。“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密关联。儒家伦理、文武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乡土为本等中华传统对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多民族等历史条件同样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社会与政治基础。诸种历史要素以不同方式汇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两...
21世纪的全球社会出现了新的发展动态,欧洲地区遭遇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文化危机。从早期的债务危机到因为脱欧和入欧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欧盟这一区域性跨国共同体陷入发展困境。面对欧洲内部问题和外部后殖民主义文化思潮带来的巨大冲击,出现了重新阐释欧洲和重构欧洲现代性,甚至为其进行辩护的理论话语。为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困境,当代欧洲学者提出的整合方案是世界主义转向与更具包容性的欧洲概念,这尽管辩证地处理了欧...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
赵俪生(1917—2007),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作为土地制度史领域的重要深耕者,赵俪生十分重视史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为加强东亚各国社会学学术交流,探讨更广泛的社会学问题,进而为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近期在吉林大学主办的东亚社会学学术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名社会学学者围绕“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东亚社会发展的比较与展望”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与改革开放的同步,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社会学家个人生命历程回顾当代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重建之后的这一代中国社会学人大多都有过下乡、做工或当兵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接触社会学之前就以某种非学科化的方式完成了从事经验研究的最初“启蒙”。对城乡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了解及由此生成的共情,加之以多元杂糅的方式完成的学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职业身份...
吴飞 | 古礼今学:吴承仕礼学思想略论
吴承仕 礼学 社会科学 丧服学
2022/12/20
作为章太炎先生弟子的吴承仕先生,一方面深度研究传统礼学,特别是丧服学,成为民国学术界的礼学大家,另一方面又积极研习社会科学方法,接受了唯物史观。吴承仕先生的这双重身份,学术界多有重视,但在学术上,他两方面的学术成果之间是否有融合,却是鲜有人谈的问题。实际上,吴承仕先生是自觉地将社会科学方法纳入礼学研究,并由此深入礼学传统的一个典范。《三礼名物》是吴承仕先生计划已久的研究著作,且在大学中多次授课讲述...
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形成不同的社会观,影响着社会学者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学人学术研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对费孝通晚年对自己一生学术生涯的回顾和思考,分析了其总结的两种社会观及其对应的社会学研究取向。接着,分析了两种社会观在他一生三个不同时期学术的影响。然后,本文指出费孝通将其三个时期学术生活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归结到潘光旦的“新人文思想”,进而提出迈向“以人为本”的社会学观点。...
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承认与执行规则——以“一带一路”为视阈
“一带一路” 投资争端解决 承认与执行规则
2018/9/26
“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在全球贸易向更深更广层次迈进的进程中,由此产生的投资争端日益增多,其样态和类型也更具复杂性。就目前而言,建立统一机制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基于国际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以及投资规则趋同化的态势,尝试制定统一的投资争端解决承认与执行规则,能够为构建诉讼、仲裁和调解“三位一体”的争端解决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规则应当涵盖五个要素,即:推定互惠规则、管辖权审...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探析
北洋 政府时期 地方公债 探析
2019/3/20
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混战,财源枯竭,地方财政陷于困境。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地方政府除截留国税、增加苛捐杂税外,还募债以资挹注。这一时期江西、浙江等17省(区、市)发行的14 579.96万元地方公债中超过66%被用于军政费用,弥补财政不敷;其余债款则用于兴办实业、筑路修桥、赈灾善后和整理金融,对发展地方事业、稳定地方金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