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昆虫学 >>> 昆虫生物化学 昆虫形态学 昆虫组织学 昆虫生理学 昆虫生态学 昆虫病理学 昆虫毒理学 昆虫行为学 昆虫分类学 实验昆虫学 昆虫病毒学 昆虫遗传学 昆虫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昆虫学相关记录3992条 . 查询时间(4.536 秒)
库氏棘腹蛛(图)     库氏棘腹蛛  蜘蛛       2023/9/17
库氏棘腹蛛(Gasteracantha kuhli)是西双版纳常见的一种蜘蛛,腹部有坚硬的黑色短刺。
黄金梵蜡蝉(图)     黄金梵蜡蝉  昆虫       2023/9/17
黄金梵蜡蝉(Aphaena aurantia)是西双版纳旱季经常出现的一种昆虫,前翅绿色,后翅金黄色,要展开时才能见到。
青球箩纹蛾(图)     青球箩纹蛾       2023/9/17
青球箩纹蛾(Brahmaea hearseyi),一种长着魔幻花纹的蛾子,幼虫以木樨科植物的叶片为食,容易和枯球箩纹蛾混淆,前者体型较大。
黄晕阔嘴天牛(图)     黄晕阔嘴  天牛       2023/9/17
黄晕阔嘴天牛(Euryphagus miniatus)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越南也有,头、前胸及触角柄节鲜红色,鞘翅略呈红紫色,非常漂亮。
印度姬螳(图)     印度姬螳       2023/9/17
印度姬螳(Acromantis indica)是一种小型螳螂,有一对颜色特别、强壮的捕捉足。
2023年9月9日,管致和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科发展研讨会于植保楼报告厅举行。河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北京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张芝利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乔格侠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陆宴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员、北京农林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之岭研究员、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彩万志教授,浙江大学党...
2023年9月7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会见来访的著名昆虫学家、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生态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大卫·赫克尔。
中国昆虫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8月23-2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此次学术会议的特色、亮点在于形式上的创新,会议采取“内部治理、学术交流、企业参展、现场采访、科普讲座”五位一体的会议模式。在会议期间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充分发挥中国昆虫学会院士、专家的作用,在会议举办地举办科普大讲堂活动;凭借学术会议为拓展和扩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
动物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改变体色,有助于它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避免天敌的捕食,从而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在野外,人们经常看到蝗虫是绿色的。这种保护色能让它们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绿色植物中,避免被天敌发现。然而,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成背部黑色,腹面棕色的鲜明对比色图案(图1)。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欣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re regulated by immune deficiency and Toll pathways in determining the host specificity of honeybee gut bacteria》的研究论文。已有研究证明昆虫的免疫...
缓步动物、轮虫和线虫等一些生物,可以通过进入“隐生”的休眠状态,从而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近日,第83期创新沙龙“昆虫生殖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主题分享会在植保楼3060A室举行。本次分享会特邀我校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立伟主讲。现场共计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黄欣蒸副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宪辉研究组现因科研工作需要,向海内外诚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2名。研究组长期开展昆虫基因组学、行为学、表观遗传学研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编辑等手段,揭示昆虫群体行为发生及调控机理,研发授粉蜂繁育新技术,为农业昆虫控制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炎热七月,科普正酣。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杭州分会场日前走进了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瑞华社区。在社区文教同志的精心组织下,本次科普活动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委和杭州市社区科普讲师团联合主办,社区科普讲师团优秀讲师、浙江大学唐建军教授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在100分钟左右的演讲里,他以“小小昆虫的大大角色”为题,从生活中的常见昆虫蚊子、苍蝇开题,将生态系统生物间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科...
在自然界中,体型较小的动物经常依附在较大的动物身上“搭便车”,以节省长途迁徙消耗的能量。日本科学家展示了微小的秀丽隐杆线虫如何利用电场在培养皿或昆虫身上“跳跃”,使它们能够在空气中滑行,并附着在宿主身上,例如自然带电的大黄蜂。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