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学”相关记录3883条 . 查询时间(3.922 秒)
元伦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催生了许多相互冲突的理论流派。以往研究侧重于从论证角度理解和解决理论分歧,较少关注直觉在理论辩护中的作用。关于直觉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其一,人们更重视的是哪些核心直觉,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直觉,还是反映反道德虚无主义的直觉?其二,直觉在理论辩护中发挥何种功能,它为理论提供结论性辩护、初定辩护还是初步辩护?研究者在元伦理学早期普遍认为直觉提供的是结论性辩护...
《中国宗教学》旨在呈现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优秀成果、学会会员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会年度活动等。目前,该刊已被纳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核心辑刊系列,并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目录。
2024年11月2日,由天津市逻辑学学会主办、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天津市逻辑学学会2024年会于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召开,会议主题为“逻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取向暨逻辑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研讨会”。
为鼓励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在中国的研究与进步,依据“‘疆生’逻辑学项目资助基金捐赠合同”,现发布中国逻辑学会第二届“疆生”逻辑学资助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本届项目)申报公告。
“家哲学”是近年来汉语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张祥龙批评西方文明的无家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提出以恢复儒“家”为救赎思路。海德格尔与奥托对于人之奇异的解释表明,哲学与信仰在其原本意义上的确无家。张祥龙视海德格尔为儒“家”复兴的重要对话者,其实,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在旨趣上与儒“家”思想相互迥异甚至矛盾。儒“家”的当代复兴总体上长于理论、伦理和情感的温暖化,短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分析,对“家”之差序结构、...
20世纪中叶以降,伦理学界围绕美德伦理学相关议题涌现出一大批重要著作,产生了一系列激烈交锋,构成了一场真实的现代思想运动。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最初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律法化倾向、阐释美德概念的基本特征与意义,到诉诸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等古代伦理资源、论证美德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再到有意识地改造或扬弃古代理论、主动回应现代伦理生活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创制具有现代气质和特点的美德伦理学体系。因...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立项名单,全国共有255个项目入选,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沈壮娟教授负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成功获批立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简称概论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硕士生导师5人。
7月20日上午,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老子研究院研学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鹿邑老子研究院举行,学院党委书记赵红杰、哲学教研室主任于建东、李耀南教授,老子研究院副院长王初立、各部室主要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就道德践行问题而言,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儒学发展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后者以荀子及后来的理学为代表,双方都有贡献,也都有所失...
记者从四川省藏语佛学院网站获悉,6月27日,四川藏语佛学院举行2024届学衔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全校260余名师生参加2024届学衔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
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山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2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于2024年4月20日至21日在山西太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