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中国语言 外国语言 文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SARS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09 秒)
鉴于英语首字母缩略语零翻译在汉语中不断增多, 本文以SARS和甲型H1N1流感为例, 从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入手, 详细探讨零翻译的两种基本类型—— 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 并分析这两种零翻译类型的优势和要注意的问题。
2003年2月至5月间,国际媒体“SARS危机”报道经历了从失语到喧 哗的过程,4月20日后,媒体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在涉及社会稳定重大议题上的 信息公开。本文通过量化分析,检视国内媒体“非典危机”报道的得失,认为媒体 表现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但也存在着问题。信息开放是一柄双刃剑,媒体在获得自 主权的同时,要求更具理性。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 导功能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信息务...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取消北京地区的“旅游警告”,并将北京从有疫情传播的地区去除。随着抗击SARS的不断胜利,非典的话题会被渐渐淡忘。但在4 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前,传统媒体的集体失语,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而网络媒体表现如何?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千龙网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专题。“非典”、“非典型肺炎”、“肺炎”等相关词语,成...
最早出现于广东、散播于世界的“非典型性肺炎”,在明媚的春光里投下阴霾,扰乱了人们平静祥和的生活,在这个春天里,人们无论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还是搜索网站,几乎全是关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新闻。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病例;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省发病进入高峰:2月11日公布患者达305例,死亡达5例;到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出一些地区出现...
甲型H1N1流感正在侵扰世界。至今,美国确诊病例已超过3500例,墨西哥2446例,加拿大接近400例。2003年发生SARS后,西方媒体曾给予特别关注,大篇幅地进行长期跟踪报道。而今天,在亚洲各国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纷纷采取强有力的防疫措施之际,美国这个流感肆虐的国家,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本文通过客观描述2003年“非典”时期医学界内部对SARS病原的不同认识和争论,以及这场争论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对新、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执行作了一些重要阐释。反思是理性的表现,最终的结论是:过去认为“非典”时期的所谓“媒体集体失语”和政府控制信息、压制不报等等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和响应者对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以SARS爆发期为例探讨大众媒介与互动类媒介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讨论表明,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都市的社会结构越来越社会网络化。借助电子互动类媒介,本土传播也成为跨地域的社会网络传播。但这种传播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突发性灾难时往往是增加而不是减少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对社会秩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凸现出“中心”或“权威”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则是“中心”或“权威”...
SARS是突发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群体,一方面是事件的主要经历者;一方面在舆论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群体还是媒介传播及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综合以上三点,在考察SARS期间的“舆论传播”与“媒体作为”时,群体心理是一个首要因素。群体心理直接影响着“舆论成形”———“舆论产生、扩散及取得强势地位”的整个过程;也直接决定着“媒体作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如何不应如何作为等一系列过程。本文将集中探...
“非典”还是“SARS”?     非典  SARS  音译       2008/6/19
  最近,一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在世界各地爆发,由于这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疾病,如何称呼这种它,成为新闻界与语言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各地对这种疾病有不同的称呼。大陆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香港称为“SARS”或“沙士”;新加坡称为“沙斯”。此外,也有称作“萨斯”、“撒肆”、“沙示”、“萨尔斯”的,甚至有称为“冠病毒肺炎”的。各地的学者对这种疾病的名称也进行了讨论...
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有关非典①问题的北京地区舆情调查研究”,本论文是课题的一部分,旨在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来探讨重大事件中信息披露的传播效果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1.问题的提出 选择这样一个观察传播效果的视角,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相关信息的传播方面,政府部门普遍采取不向社会公开,或者是等...
关于SARS的传播学思考          2007/12/27
——以京、沪、穗三项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内容提要:去年的SARS事件,给我们留下诸多反思的课题。本文依据京沪穗三项实证研究成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着重考察了传播渠道的效用、媒介公信力的表现、公共信息公开的制度化等问题,得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结论。最重要的发现是:多年来的一种关于信息公开将带来混乱、恐慌的担忧,完全是不必要的;中国公众(至少就沿海大城市而言)的政治素质已相当成熟,公共信息公开制的建...
无论是对于传媒管理、还是对于社会与政治变革而言,SARS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现象都是一个难得的研究样本。舆论的进程及相关的跨学科调查表明,1、流言生成于主流传媒的缺位,平息于民众信息权力的恢复。2、在流言的最初阶段,存在着属于中产阶层的敏感人群,这意味着传播管理有可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3、流言传播对于“道听途说”的明显的信道依赖,表明了流言在信息封锁之中更可能演变为谣言和谎言;更为重要的趋势是...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取消北京地区的“旅游警告”,并将北京从有疫情传播的地区去除。随着抗击SARS的不断胜利,非典的话题会被渐渐淡忘。但在4 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前,传统媒体的集体失语,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而网络媒体表现如何?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千龙网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专题。“非典”、“非典型肺炎”...
本文通过客观描述2003年“非典”时期医学界内部对SARS病原的不同认识和争论,以及这场争论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对新、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执行作了一些重要阐释。反思是理性的表现,最终的结论是:过去认为“非典”时期的所谓“媒体集体失语”和政府控制信息、压制不报等等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和响应者对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近期有关中国“SARS”报道的文本分析,研究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政治倾向性。SARS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主要对中国处理SARS的做法进行批评,强调SARS在中国的蔓延 与政治制度的相关性,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面临1989天安门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损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