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Geoscience”相关记录48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大气二氧化碳(CO2)在千年尺度寒冷时期(又称冰阶期)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增加、保持不变,甚至降低等多个变化趋势。大量研究认为,大气CO2变化主要受控于南大洋通风(即大气和海洋内部之间气体成分的交换)对深海存储碳量的调节。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南半球西风增强或向极地的摆动可以提升南大洋对深海的通风状况,促进深海碳向大气的释放,从而导致冰阶期大气CO2的增加。然而,南大洋通风的变化无法解释...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恰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立十二周年,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刊之际,18个国家64个研究机构的学者(11位院士,1位诺奖获得者)合作发表了题为“Climate cha...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扬在Geology和Nature Geo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石英解读成矿过程和地球演化历史(图)
李扬 Geology Nature Geoscience 石英解读
2023/6/25
2023年2月7日,Geology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扬副教授与合作者完成的题为“Transient tin mineralization from cooling of magmatic fluids in a long-lived system”的研究成果;2月8日,Nature Geoscience刊出李扬副教授与合作者题为“Quartz for all time”的邀请论文...
作为巨大的碳储库,海洋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二氧化碳(CO2)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极冰心记录了千-百年尺度大气CO2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具体是受哪些海洋过程调控呢?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变化,我们亟需深入理解全球碳和营养物质循环及其与温盐环流的耦合机制,这也是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机制的一个重要渠道。
Nature Geoscience:地球轨道可直接驱动千年尺度气候震荡(图)
地球轨道 千年尺度 气候震荡
2023/1/17
气候突变幅度大、速度快、影响广,未来趋势难以预估,因而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来自陆地、海洋和冰芯的大量记录表明,最近8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千年尺度快速变化,其振幅与冰期旋回有关。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之前,全球冰期旋回变幅较小且周期较短,而气候快速变化与冰期旋回的关系尚不清楚。由于缺乏更新世长尺度高分辨率的大陆和海洋记录,制约了对千年气候变化演化特征和动力学的深入理解。
Nature Geoscience:首次发现的地球内部超离子态矿物相(图)
地球 超离子 矿物
2021/7/22
在近期出版的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两位会员的成果,他们分别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刘锦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宇副研究员。文章就其发现的地球内部超离子态矿物相进行了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夏星辉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Geoscience发文揭示青藏高原江河甲烷排放机制及其全球重要性(图)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夏星辉 教授 青藏高原江河 甲烷排放机制 全球重要性
2020/5/26
气候预测需要对温室气体的自然和人为排放量进行全面而可靠的评估。内陆水体是大气甲烷(CH4)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强效温室气体在全球江河排放估算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高海拔冰冻圈地区的直接测量,并鲜少考虑CH4冒泡通量的贡献。环境学院夏星辉教授课题组跨流域、跨季节探究了青藏高原江河CH4排放机制,首次量化了青藏高原江河CH4排放量并探讨其全球重要性。该研究以“Significan...
北京师范大学大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在Nature Geoscience发文揭示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图)
杜恩 Nature Geoscience 陆地生态系统 氮 磷 植物生长
2020/2/14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
地幔对流是驱动地球各种动力学行为的引擎,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几乎所有大尺度的构造和地质活动(Davies,1999)。地幔对流也会对岩石圈施加垂向的应力,使地表产生起伏,这一起伏称为动力地形。地表地形主要受均衡地形——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及密度横向不均匀导致的地形——所控制,但动力地形是窥探深部地幔动力学的重要窗口。学者通常用两种方式来约束它的空间分布和振幅。一种是通过从观测地形中去除沉积物、地壳厚度等岩...
地球表面化学环境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24-22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和8-5亿年前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使地球从完全缺氧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现代的氧化水平(Lyons et al., 2014)。这些氧化事件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比如氧化还...
自2009年以来,美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中小地震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以非常规油气高产量著称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地震活动在大范围内急剧增加,引起广泛关注,这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油气开发和地区生存环境的安全。针对上述地区的地震问题,2014年康纳尔大学的Keranen等在Science上撰文,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和水文地质模型,研究了深部注入流体的压力传播范围及其触发地震的阈值压力,建立了深部废水回注与诱发地震...
硅酸盐月球Hf/W比值的确定对月球W同位素数据解读至关重要。新的实验数据显示硅酸盐月球具有高于硅酸盐地球的Hf/W比值。结合月球W同位素组成推算,月球可能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后约50 M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