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星系与宇宙学 系统”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1.564 秒)
中国科学院天眼FAST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系统(图)
天眼FAST 轨道周期 最短脉冲 星系统
2023/6/21
2023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天眼FAST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的一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美国绘制出中子星系统阵风图
星系 结构 演化
2024/9/1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在大力神X-1(Hercules X-1)中观察到了更广泛的风带,在该系统中,一颗中子星正在从一颗类太阳恒星中吸取物质。这颗中子星的吸积盘在旋转时会摆动或“进动”(precess)。通过利用这种摆动,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旋转圆盘的不同视角,并创建了盘风的二维地图。新地图揭示了风的垂直形状、结构、以及速度(约每秒数百公里或每小时一百万英里),这是吸积盘可以旋转的较温和的一端。
美国绘制出中子星系统阵风图
中子星系统 阵风图 吸积盘
2023/8/2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在大力神X-1(Hercules X-1)中观察到了更广泛的风带,在该系统中,一颗中子星正在从一颗类太阳恒星中吸取物质。这颗中子星的吸积盘在旋转时会摆动或“进动”(precess)。通过利用这种摆动,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旋转圆盘的不同视角,并创建了盘风的二维地图。新地图揭示了风的垂直形状、结构、以及速度(约每秒数百公里或每小时一百万英里),这是吸积盘可以旋转的较温和的一端。
传统全球模式(GCM)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基于云的深对流结构,因此产生的对流动量传输(CMT)只有降尺度的效果(downscale:即能量从次网格向大尺度传播,出现在有组织的深对流中)。有组织的对流通过水平动量的垂直传输,与大尺度环境流场交换能量的过程,称为“对流动量传输”(CMT),它在天气尺度系统和积云对流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通过一个给定的切边环境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看到CMT在斜压模态...
三星系统中双胞胎子星间存在快速物质交流
三星系统 仙王座GK
2021/6/3
记者6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发现食双星仙王座GK的双胞胎子星间存在快速的物质转移,并给出了双星物质交流演化的关键证据。他们还发现,这一双星含有类太阳的第三天体处于分层的三星系统中。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这项成果。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发现特殊双星系统(图)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特殊双星系统 天琴RR型变星
2021/4/6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临甲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人发现并验证了一颗脉动周期快速减小的天琴RR型变星:大熊座AX。其脉动周期变化率达到惊人的-7.75天每百万年,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场星环境下周期减小最快的天琴RR型变星。研究团队发现除了脉动周期的快速减小,大熊座AX还表现出有效温度偏高,短波段脉动振幅偏小,光变曲线缺少隆起(bump),视向速度变化大等与一般天琴RR型变星不同...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热亚矮星与中子星双星系统研究获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热亚矮星 中子星 双星系统
2020/6/17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组吴优博士等人对热亚矮星与中子星双星系统进行研究,得到了银河系中这类系统的统计性质,并分析了它们在观测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天体,在赫罗图中位于极端水平分支,它是由一个中心燃烧的氦核和很薄氢壳层构成的恒星。双星演化理论预言了热亚矮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热液系统 自然状态 超临界 二氧化碳 流体喷发
2020/5/13
近日,Science Bulletin 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 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
最新图像揭示火星古老河谷系统痕迹 “火星快车”拍摄证明红色星球曾更温暖湿润(图)
火星 系统痕迹 火星快车 红色星球
2019/2/28
据英国《独立报》27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火星快车”(Mars Express)拍摄的最新图像表明,火星表面曾存在一个支流众多的古老河谷系统,进一步支持火星这颗红色星球“过去比现在更温暖湿润”这一观点。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近日称,在太阳系外发现四个巨头行星系统,其中恒星要比太阳大得多,且恒星周围有些行星同伴质量比木星大2.4到5.5倍,并有很长的轨道周期,其中有两个稍微超过了4个地球年。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学术网站arXivorg上。
地月系统中的开普勒常数在逐渐减小
鹦鹉螺 地月距离 开普勒常数 涡流
2015/5/29
科学家们对鹦鹉螺,珊瑚化石,地球自转,以及地月系统距离变化的研究,很可能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系统,它的开普勒常数正在逐渐减小。
开普勒望远镜首次发现绕双星运行行星系统
开普勒 望远镜 绕双星运行 行星系统
2012/8/30
在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2012年8月29日的会议上,美国圣迭亚哥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杰罗姆•欧罗斯宣布,他们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一个围绕双星运行的行星系统,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存在两颗行星,结果将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首次揭示Kepler一类特殊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图)
开普勒 特殊行星 木星
2012/7/20
2012年7月10日,《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发现的一类特殊行星系统构型的形成机制。该项研究对于解开系外行星系统中近拉普拉斯(Laplace)共振构型形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