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海洋科学 mA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074 秒)
位于南沙深海区的ODP1143站2.32 Ma以来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极为丰富, 平均每克沉积物中含16 × 106枚, 最高可达53 × 106枚, 最低也有0.5 × 106枚, 超微化石堆积速率变化在 1 × 106枚到278 × 106枚/ cm2 ka之间. 其中以生活在下透光带的Florisphaera profunda为主, 平均占70%. 超微化石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及F. prof...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和粒度端元模拟算法两种方法, 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陆源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探讨了东亚季风近20 Ma以来的演化历史. 选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出的两个敏感粒度组分含量的比值即10~19 μm/1.3~2.4 μm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粒度端元模拟法得出的粗端元组分EM1(风尘)堆积速率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及相应的风尘源区——亚洲内陆干旱地...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d 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 d 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
通过对大洋钻探1146站浮游有孔虫组合, 及其表层海水古温度转换函数, 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的研究, 恢复了南海北部表层海水4 Ma以来的古温度和古生产力变化. 结果表明: 表层海水温度4 Ma以来阶段性降低, 而冬、夏季节温差、表层海水生产力逐渐增加, 时间主要发生在3.1, 2.7, 2.1, 1.6, 0.9和0.5 Ma. 浮游有孔虫混合层、温跃层属种含量除受温跃层的变化外, 还受表层海水温...
ODP184航次1143站位的浮游有孔虫组合变化反映了南沙海区近10 Ma来上部水体结构的变化. 以Neogloboquadrina 等为代表的深水型浮游有孔虫在中中新世晚期(约10.6 ~ 7.7 Ma)总含量较低, 反映该时期海区的温跃层较深, 是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赤道暖流加强的结果. 经历了晚中新世(7.4 ~ 6.4 Ma)深水型浮游有孔虫含量增高、海水温跃层变浅之后, 深水型浮游有孔虫...
通过南海南部ODP1143孔512~76 m层段深海沉积物的孢粉数量统计, 讨论了南海南部周边岛屿及大陆架上12~1.6 Ma BP时段孢粉组合和植被演替序列. 研究表明, 8.15 Ma前, 各类型孢粉沉积率很低; 8.15 Ma后, 孢粉沉积率急剧升高. 一方面, 是由于此时南海南部周边地区发生构造运动, 岛屿急剧上升, 导致了沉积物和孢粉沉积率升高; 另一方面, 在构造运动变化的大背景下,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