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系统学”相关记录168条 . 查询时间(0.687 秒)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唇形科假糙苏族系统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系统发育 演化 分子
2024/7/23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中国是该科的七个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据最新研究(Zhao et al.,2021. BMC Biology),唇形科被划分为12个亚科22个族,其中假糙苏族Paraphlomideae Bendiksby隶属于野芝麻亚科,仅含3属,即假糙苏属Paraphlomis Prain(38种7变种1亚种)、小野芝麻属Matsumurella Makino(...
武汉植物园在兔儿风属系统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系统学 分类学 演化历程
2024/6/13
分类学,生命科学的基石,致力于精确界定物种边界,赋予生物科学命名,构建反映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自然分类系统,以增进我们对生命演化历程的认知,推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这一领域,分类学者需对生物个体的形态性状进行精密观察,掌握其变异规律,洞察其演化模式,以甄别出“好”的分类性状开展分类工作。然而,很多形态性状复杂多变,并且存在趋同演化和平行演化现象,为物种划分和构建自然分类系统带来了挑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真菌系统学与资源挖掘创新团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真菌系统学 资源挖掘创新
2023/11/2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真菌系统学与资源挖掘创新团队。
2023全国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讲习班在昆明圆满落幕(图)
菌物 多样性 昆明 讲习班
2023/12/4
武汉植物园在鞭寄生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鞭寄生科植物 系统发育 基因
2023/8/3
2023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经过全面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利用质体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等手段,对鞭寄生科(Hydnoraceae)鞭寄生属(Hydnora)植物开展了系统发育研究。相关成果以“Phylogenet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Hydnora abyssinica plastomes...
石仙桃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迎进展
植物生物学 亚热带地区 石橄榄
2023/6/16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合作首次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比较分析了石仙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探讨了石仙桃属及其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李琳及硕士研究生王婉瑶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真菌是常引起植物叶斑病,有时也能内生或腐生在植物组织中。该属真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寄生的植物种类也复杂。2023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叶点霉菌的识别鉴定中仅依赖于寄主信息和形态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物种常常具有相似的产孢细胞和分生孢子,并且寄主范围也不固定。因此,基于多基因的分子系统学(ITS, LSU,tef1,act和gapdh)在叶点霉病原菌鉴定是必不可...
椿启介菌科(Tubakiaceae)是间作壳目(Diaporthales)分子系统发育树中独立起源的一支,椿启介菌具有独特的无性型特征,尤其是它们的分生孢子体—盾状分生孢子器(pycnothyria)。该科扩展自其模式属椿启介菌属(Tubakia),部分物种迁移至Apiognomonioides,Involutiscutellula,Oblongisporothyrium,Paratubakia,...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在椿启介菌属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取得进展(图)
椿启介菌属 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2022/11/29
椿启介菌属(Tubakia)是壳斗科植物上常见的间作壳目真菌类群,能引起植物叶斑病和果腐病,或者作为叶片和果实的内生菌或腐生菌存在。在本研究之前,我国壳斗科植物上已经报道了6种椿启介菌,即栓皮栎上的T. americana,锥栗上的T. chinensis,栎属和栗属上的T. dryina,板栗上的T. japonica,沼生栎上的T. lushanensis,以及蒙古栎上的T. seoraksa...
椿启介菌属(Tubakia)是壳斗科植物上常见的间作壳目真菌类群,能引起植物叶斑病和果腐病,或者作为叶片和果实的内生菌或腐生菌存在。在本研究之前,我国壳斗科植物上已经报道了6种椿启介菌,即栓皮栎上的T. americana,锥栗上的T. chinensis,栎属和栗属上的T. dryina,板栗上的T. japonica,沼生栎上的T. lushanensis,以及蒙古栎上的T. seoraksa...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两个科之一,由大约880个属和27000个种组成,占所有维管植物物种的8%。兰科杓兰属植物(Cypripedium L.)具有独特的彩色唇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野外,由于自然栖息地的退化和人为过度采集,该属的许多物种已经变得稀有和濒危,截至目前该属的全部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App...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白垩纪苔藓植物系统学与拟态研究取得新发现(图)
白垩纪 苔藓植物 系统学 地质学
2023/7/16
苔藓植物是维管植物的姐妹类群,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全世界约有2.3万种,是陆地植物中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的第二大类群。苔类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奥陶世,目前最早的苔类大化石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齿菌科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图)
齿菌科 真菌多样性 生态系统
2022/10/25
齿菌科(Hydnaceae)真菌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该类群真菌形态复杂,囊括了从匍匐型到直立型在内的多种形态特征;其营养类型和生态功能多样,包括外生菌根真菌,腐生真菌,植物内生真菌以及地衣型和地衣生真菌等,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齿菌科中还包括鸡油菌等具极高食药用价值的真菌种类。2022年来分子系统发育与分类学相结合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濒危齿菌类群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图)
濒危齿菌 类群多样性 系统学
2021/10/12
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可与植物的根形成互惠共生体,从寄主植物获得碳源的同时,为寄主植物提供其从土壤中获取的氮磷等矿质元素,在寄主植物抗逆性形成与快速定植,促进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氮沉降、土壤酸化、栖息地丧失等因素的影响,包括亚齿菌属(Hydnellum)在内的许多外生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子实体丰度都呈显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