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生理学 水”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1.062 秒)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莲耐水淹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莲 耐水淹 响应机理
2022/9/22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沉水植物对水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沉水植物 水环境 适应性
2021/12/16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团队选取眼子菜科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为研究材料,针对该水生植物的解剖结构、光合生理的响应,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从分子遗传水平综合阐明了P. wrightii 对两种不同生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表明,相较于沉水叶,P. wrightii的气生叶更厚,有较多的角质和蜡质,气孔发达,对强光的耐受性更强,光化学效率更高。沉水叶...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不同微藻吸收污水厂尾水中养分研究取得进展(图)
微藻吸收 污水厂尾水 养分研究
2020/12/9
不同微藻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生理特性差异,对废水有着不同的适应特性。因此,在同一种培养体系中可能会有着不同的生长量和氮磷去除率。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研究了4种微藻(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和二形栅藻)在污水厂尾水中生长、对氮磷去除及其油脂生长情况,以期可以得到一种可在尾水中获取最大的微藻生物量。研究结果显示,在光反应器中斜生栅藻在污水厂尾水中有着最高的生物量,培养5 d后的生物量最大为0.7...
与陆生植物相比,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水分胁迫不再是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CO2成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首要限制因子。虽然CO2能轻易的穿透生物膜,但它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比在空气中要低104倍,此外由于水体与植物体边界厚的静水层的阻挡,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常受到低CO2供应的胁迫;尤其在高生产力的湖泊水体中,光合作用对CO2 的迅速吸收往往能够将CO2的表观浓度几乎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发现水生植物异叶水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的叶形对环境因子敏感,水陆生境、湿度、温度、光照和CO2等环境因子能显著影响该植物的叶形,是研究异形叶的理想模型,并于2017年发表于植物学领域期刊Plant Cell Reports上。近日,该学科组的研究人员进一步优化了异叶水蓑衣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与农杆菌共培养条件的优...
丽水学院生态学院夏更寿教授(图)
丽水学院生态学院 夏更寿 教授 植物抗性生理
2019/8/28
胚特异性表达T-6b降低拟南芥种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
T-6b 胚特异性表达 种子生物量 碳水化合物
2018/11/27
T-6b为农杆菌T-DNA上的一个起致瘤作用的基因, 在营养组织中过量表达后能导致突起和肿瘤的形成; 在胚乳中的过表达能提高胚成熟种子的生物量与含油量。本文用油菜中胚特异性表达Napin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拟南芥T-6b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当T-6b在胚表达以后, 种子褶皱, 生物量下降, 种子中多种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这一结果与T-6b在胚乳中表达的表型结果有所差别。
干旱胁迫下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玉米幼苗根系吸水的影响
玉米 茉莉酸甲酯 干旱胁迫 根系吸水能力
2018/11/27
茉莉酸类化合物作为环境信号分子, 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同时受到环境胁迫的诱导, 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防御。本研究以北方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 通过对根系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的方式, 探究干旱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对玉米幼苗抗旱性以及根系吸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茉莉酸甲酯可提高玉米幼苗光合速率、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H2O2和丙二醛的含量, 从而...
以抗旱性不同的4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为材料, 利用室内水培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正常、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及旱后复水对小麦苗期干物质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下各小麦品种干物质量均明显降低, 且4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干旱条件下抗旱性均表现为‘晋麦47’>‘洛麦26’>‘洛麦23’>‘郑引1号’; 干旱胁迫使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OJIP)曲线发生变化,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人员利用林冠塔吊观测系统开展“热带森林冠层木质藤本日间碳水平衡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图)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林冠塔吊观测系统 热带森林 冠层木质 藤本日间 碳水平衡
2018/5/10
版纳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硕士研究生高辉在导师张教林博士和陈亚军博士指导下利用林冠塔吊观测系统开展“热带森林冠层木质藤本日间碳水平衡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木质藤本(Lianas)是一类不能直立生长,需借助支撑物攀缘向上的结构性寄生植物类群。其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丰富度及多样性由低纬度热带向高纬度温带地区递减(Ewers et al. 1990, Gentry 1991, Hu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