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碳”相关记录105条 . 查询时间(0.505 秒)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科研团队量化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量(图)
燃烧 卫星 监测数据
2024/8/11
2024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石玉胜研究团队在全球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遥感估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风云3D极轨气象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结合多源地基观测和卫星产品反演可燃生物量、燃烧因子和排放因子,量化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量,建立日尺度高分辨率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珠峰地区首次水热碳通量航空观测试验正式启动(图)
航空观测 气候环境 卫星
2024/8/11
2024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贾立研究员团队组织开展的“青藏高原珠峰地区高寒环境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天-空-地立体协同观测试验”(以下简称“试验”)正式启动。这是在珠峰地区首次利用航空平台获取水热碳通量观测,填补青藏高原珠峰地区面尺度地气相互作用观测的空白,建立地面点尺度观测与卫星遥感区域尺度观测之间的桥梁,标志着我国在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及气候...
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2021年10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完成的“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成果参加了此次展览。
中国科大在卫星遥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卫星遥感 陆地植被 生态系统 固碳能力
2022/11/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李锐研究团队在综合利用多源卫星可见光、红外和微波信号遥感中国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了基于卫星被动微波植被指数的光能利用率模型,以此定量反演中国典型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有机碳量),相关研究成果以“Daily Estimation of Gross P...
2020年12月28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总体部完成交付验收,该成像仪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制。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主要服务于林业行业的卫星,于2017年获国家批复立项。该卫星能够快速获取森林高度信息,反演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将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日企将投放新型碳纤维材料——飞机零件成本或减半
日企 碳纤维材料 飞机零件 成本减半
2019/8/14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轻量性优越的碳纤维领域,日本东丽和帝人两家公司将相继向市场投放用于飞机的新材料。力争从2021年前后开始增加对现有机型的供应,从2025年前后全面向新一代机型供货。新产品易于实现量产,未来飞机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有望降低约一半。碳纤维的重量仅为铁的1/4,强度则是铁的10倍以上。东丽、帝人和三菱化学3家日企握有该领域6成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也备受关注。3家日企生产碳纤维与树...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晓雁课题组在超轻、高强韧热解碳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李晓雁 课题组 超轻 高强韧 热解碳材料
2019/7/26
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晓雁长聘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布朗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合作,在《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微米热解碳的理论强度与类橡胶变形行为”(Theoretical strength and rubber-like behavior in micro-sized pyrolytic carbon)的研究论文,标志着课题组在热解...
大气科学家即将对地球上排放或储存碳的地方进行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观测。如果一切顺利,美国宇航局(NASA)将于4月30日向国际空间站发射最新的碳监测仪器。斥资1.1亿美元的轨道碳天文台3号(OCO-3)将被安装在空间站外部。该探测器将用来监测地球上不容易被碳测量卫星探测到的区域,从而比它的前任在更大的区域以更高的高分辨率收集数据。研究人员希望,为期3年的OCO-3任务所获得的数据将能够增进他们对地球碳...
2019年3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晓雁课题组与美国布朗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发表了题为《轻质、高强以及缺陷不敏感的热解碳纳米点阵》(Lightweight, flaw-tolerant and ...
火星进入高焓流场二氧化碳离解反应机理研究取得进展(图)
火星 高焓流场 二氧化碳 离解反应机理
2018/7/11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余西龙研究团队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使用高焓激波管模拟火星进入流场,针对这种极高温非平衡条件下的气体辐射特性,采用分子发射光谱测温技术及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实现了强激波波后非平衡温度及关键离解组分一氧化碳浓度的定量测量,这是国际首次将吸收光谱应用于火星进入流场气体组分浓度测量;同时发展了能够反映火星进入非平衡流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清华大学化工系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自然·纳米技术》报道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域重大突破(图)
清华大学化工系 魏飞教授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自然纳米技术 超强碳纳米管 纤维领域
2018/6/13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魏飞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喜德教授团队合作,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接近单根碳纳米管理论强度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超越了目前发现的所有其它纤维材料。相关成果以《拉伸强度超过80GPa的碳纳米管管束》(Carbon Nanotube Bundles with Tensile Strength over 80 GPa)为题,于5月14...